寻找最佳存在感:做一个靠得住、放得开的管理者
我带过一位年轻的技术负责人,他特别专注代码,却不能对团队全局把握——就像摄影师对焦太近,错过了整体场景。而带过的另一位管理者,完美对焦:既能指导团队的技术挑战,又能满足团队的广泛需求。什么造成了管理者的这种差异?关键在于找到合适的技术参与度。
技术管理者,调整你的技术参与度就像调整相机的镜头一样。做得好,它能确保团队获得所需支持,交付高质量的解决方案。还能让他们承担责任,得到学习和成长的锻炼机会。持之以恒,能让你和你的团队对公司做出最大的贡献。
如何找到合适的参与度?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办法——这取决于你的角色、团队和项目。但也并非无迹可寻,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普遍性的指导原则,找到一个适合你的起点,然后根据具体情况优化调整。
从角色中找到参照点
起点要从你扮演的角色中找。如果你是一名新任技术负责人,你的技术参与度要强,要专注于系统的设计,构建和交付。作为总监,你的视角要更广阔——将技术与业务目标对齐,并控制你们技术栈的负债水平,保持长期高效发展。在执行层面,重点要进一步转向如何让技术支持业务增长和盈利。
以上是人们对技术管理者的常见期望,适合作为参考答案。但特殊情况不可避免,你要懂得随机应变。也正是因此,技术管理才变得没有那么枯燥死板,变得有乐趣。是深度参与,还是让子弹飞一会,你要就事论事,就人论人。
何时细观,何时广视
角色领进门,修行看项目需求和团队动态。
高风险、高期待的项目
并非所有项目都同等重要——有些项目无论你是身居高位还是初出茅庐,都需要深度参与,关注技术细节的同时保持战略高度。例如:
- 限期开发特定功能来挽救可能流失的重要客户
- 重构一个因技术债务而变质的核心系统,为未来奠定坚实基础
在这些情况下,你必须把好技术关。但深度参与并不意味着一定要写代码。你要了解关键技术决策的细节,提出那些没有人敢问的问题,确保方案对准项目目标。从设计到测试再到发布,你必须保持深入关注。
团队技能与经验
团队的技能和经验也会影响你应该参与度。如果你的团队有能力,你要多信任他们,退后一步,给他们创造成长的空间,同时适当跟进,疑人不用,用人不疑。相反,如果团队要学习新技能或者缺乏经验,你需要更多地参与,掩护他们的弱点,帮助他们建立信心,逐入正轨。
但是,如果差距过大,你的过度参与是不可持续的,也会把你自己搭进去。在这种情况下,你必须寻求外部支持,比如说招聘到合适的人,来填补这个缺口,切不可好大喜功,有了金刚钻,你再揽那个瓷器活。
常见陷阱
过度参与
一些管理者喜欢自己干,而不是赋能他人,所以迷恋在技术细节中,耽误了团队的发展。如果你更愿意自己一展歌喉,而不是给别人搭台子,问问自己管理角色是否真的适合你。当管理这份职业适合一个人的优势和性格的时候,通过和团队交流打成一片,会给你带来正能量。相反,如果你每和别人多说一句话,都会流失更多的能量,那么管理工作不适合你。回归个人贡献者角色,你反而会更加出类拔萃,感到满足。
如果你喜欢管理这一行,避免过度参与的妙招,是管住自己的手,少做多问。具体操作,可参照《所谓会带人,就是会提问》一书。其中一共介绍了了七个提问,让管理者和团队成员进行更有效的对话。一方面帮助管理者更省心,更高效的带领团队,另一方面帮助团队成员更有深度的思考,实现自身的成长。
过早撒手
有的管理者深陷技术泥潭,另一个极端,是过早撒手。作为技术管理者,我们的专业是技术。技术不是全部,特别是职位越来越高的时候,我们可能要学会看财报,但我们的专业不是财务,技术是我们自身价值的核心所在。
如果没有清晰的技术头脑,坚挺的技术肌肉,你如何在困难情况下指导团队前进?顺风顺水的时候,你有得力干将的支持,你有领导的信任。但当挑战出现的时候,比如行业出现新的创新,核心人员变动,你可能会措手不及。
为避免这种情况,你要保持与技术的联系。我找到的最有效的办法是,不要只管理管理者,让团队里最资深的技术人员对你直接汇报。他们对技术现实有着深入和最新的了解,他们会帮助你了解你们遇到的技术挑战和机遇。
结论
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技术管理者,平衡你的技术参与度。像调整相机镜头那样,有时放大,聚焦于项目的细微之处。有时缩小,把握全局。当你和你的团队找到这个平衡时,你会得到最好的回报,就是一个齐心协力,干啥啥行的团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