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辉的博客

是什么让我对未知世界始终充满热情?

请注意, 本插件的配置文件中包含秘钥, 请您妥善管理好您的博客源码。
您可以把源码保存在本地
如果要托管在git仓库里,请选择私有仓库,博主本人选择的是免费的gitlab

开发目的

某些主机,比如Github,禁止百度爬虫访问博客,导致博客无法被百度收录。多亏百度提供了主动提交的接口,这才有了个补救的方法。

除此之外, 使用主动推送还会达到如下功效:

  • 及时发现:可以缩短百度爬虫发现您站点新链接的时间,使新发布的页面可以在第一时间被百度收录
  • 保护原创:对于网站的最新原创内容,使用主动推送功能可以快速通知到百度,使内容可以在转发之前被百度发现
阅读全文 »

作为一个热情洋溢的程序员,不谈技术,为什么要谈助人?从三个最近的体验谈起。

年初,参加了一个培训,主题是非暴力沟通。参加它,是因为一次和同事讨论,互不妥协,挣的面红耳赤。培训完,我牢记了一句话,”连接在先,方案在后”。互相倾听,互相挖掘对方需求,而后讨论解决方案。接连的好,其实就有了一半的解决方案。培训后,一向信仰技术的我,开始思考人的重要性。

上个月,在三番的JavaOne里,接触到了很多时髦技术,还参加了一个经验交流会。会里,业界的顶级人才分享了影响他们职业生涯最关键的事情。其中Edson Yanaga分享了他的转折点,“和人们建立连接,做一些改变人们生活的事情。由衷的感激,全心的帮助人们”。这段话,对于开始思考人重要性的我来说,就像遇到了知己。

这两天在Hackernews上读到了一篇超过2000分的文章,Be Kind。这么多年几乎没见过超2000的。作者分享了他的故事,说是,有次,他做错了事,准备好被炒。结果老板不但没训他,还友善的问他学到了什么,之后还鼓励他,相信他会做的更好。作者受到触动,如今带新人,他时刻提醒自己要友善助人,看到他人的潜力。看完这个故事之后,我又产生了一次共鸣。

作为程序员的我,往往被对技术的执着和信仰蒙蔽了的双眼。看到了屏幕上的代码,却没有看到电话的那头,有一个止步不前,需要帮助的人;没看到邮件的那边,有一个想得到回复,早点回去接孩子的父亲;没有看到身边的新人,刚起步,渴望点拨。

把出发点放到人上,接电话,回邮件,带新人都是快乐的事情,因为助人。

延伸阅读

越来越多的人在谈极限开发,结对编程,测试驱动。人们以今天的标准,审视着往日的代码,嗤之以鼻。然而,当今的规范并非横空出世,它是经历了计算机科学,互联网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,而逐渐演变成如今的样子。一个时期的代码,有着那个时期的历史局限性,不是人们不想写单元测试,而是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单元测试。

一天,我和一特别执着的程序员聊工匠精神,说他执着,是因为头发都白了,他还在写代码。话不到两句,就开始抱怨代码中的种种不是。因为他开始的早,我好奇的问,你刚开始写代码的时候知道单元测试吗?他说,谁去管单元测试,内存那么丁点,先把代码写进去,能运行再说。

虽然我的问题略显愚钝,我却突然想通了一件事。因为我身边的这位执着的程序员,不是他不懂得工匠精神,也不是不知道单元测试,而是那时候,它们根本不存在。我们不能因为今天有高铁,就看不起当初的小推车。所处的历史环境不同,满足的需求不同,实现的方式当然也就不同。因此我们得去学会体谅这些历史局限性。

然而,懂得体谅并不意味着忽视问题。小推车被高铁取代了,而没有单元测试的代码,却依然充斥在我们的软件中,阻碍着我们前进的步伐。而谁又能确定,我们如今所崇尚的编程方式,设计原则,不会成为明天大家的笑谈?我们是不是也活在我们的局限性里?文字到这,我只看到了四个字,与时俱进!

最近发生的两件事,让我很欣慰,它们让我看到了积累的效果,给了我继续积累下去的信心。

第一件事,法国最佳程序员竞赛。在近千人的比赛中,我取得了初赛第一,决赛第十四的成绩。赢了一个免费去荷兰度周末的机会。

最终得到通知是比赛开始的三天前。因为之前报名晚了,被放在了等待列表里。因此,我并没有对这次比赛进行针对性的训练。然而,我还是有所准备。从2015的Google Hashcode的比赛失利受到激发后,我就开始锻炼算法的基本功,看算法书,上算法课,参加公司的coding dojo。

初赛,一共三题,45分钟。前两道,基本功扎实的选手都可以解出来,只有第三道,突然增加了难度。看完题之后,我认出来了,这是一道基于动态规划的经典题目的变形,word distance的加强版,这个模型见过。面对这个经典问题,我没多犹豫,直接在网上搜出了解决方案,word distance with swap。提交,通过!这时离比赛结束还有十分钟。

比赛哨声吹响了,裁判开始宣布结果,说只有一个人做满了三题。在他喊出我名字之前,我已经开始澎湃了,因为我知道肯定是我。在众人面前脱颖而出是一种很奇妙的感觉,几个其他参赛选手向我走来,百思不得其解的问我,你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做满了三题。

决赛的第一题,有经验的人很快可以看出来是minimum spanning tree的问题。第二题,难度更大了(据我推断,是一道balanced graph partition的模型),没有一定功力的人是解不出来的,其实所有的参赛者中只有一人攻破了它,他成了最终的冠军。

平日的积累,一点一滴的,很难看到效果,但到了一定阶段,到骨子里之后,在一些不经意的时刻,它们的功效就会显现出来。就像一个习武的人,突然有一天他发现,它好不经意的躲过了别人的进攻,好不经意的发现可以跳的很高,练成了轻功。

第二件事,我给公司的另外一个组和一些主管做了关于spark和storm的报告。

有一天,公司里的一个大boss给我打电话,问我有没有空。我当时很惊讶,因为他的级别比我高很多,并且工作没有交集。我以为他要挖人给我升级呢。后来,他带我到了他办公室,想让我给他讲讲spark。我说为什么是我呀,他说,因为我写的内部博客他看到了,很感兴趣。他问我有没有时间给他讲一下,我就必须有时间的给他讲了一遍。他感觉很好,没过两天,我就把这些东西给他手下的一个组外加其他组的几个管理者,讲了一遍。

其实,对spark和storm的研究是一年前的事了,当时只给一小部分人做了汇报。可即使是一小部分人,我也是很认真的做了幻灯片,没放松报告的质量。讲完之后,我延续了写作的习惯,写成博客给大家分享了。没想到,后来还真有人看上。这件事,一方面证实了写作的各种好处,第二就是说明事情不论大小,不论受众面有多大,只要认认真真的做好,就可能会有惊喜。

平时看到一些杰出的人把一些事做到了完美与极致,很崇拜他们,也很向往成为他们那样的人。这两件事,虽然不是什么可以值得吹嘘的大事,但毕竟给我带来了一些成就感,也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念,任何能把事情做到极致的人,肯定不仅仅因为幸运,他们平日里默默的积累,给了他们抓住机会的实力。

之前类似这种题目的文章很少去读,可最近这种想法经常闯进我的思考范围。可能是人马上要三十,到了要想这个问题的年龄了。和其他关于衰老的话题一样,谈起来难免有些淡淡的忧伤。可认真的琢磨之后,发现未雨绸缪是件好事,能看到忧伤背后的从容和坦然。

程序员也是人,所以有人的共性。十几二十的时候,很少会想到老。一是忙着学习考试,没时间。即便有点时间,搞搞对象,打打游戏,也不会轮到它。说白了,还是因为年轻,可塑性强,没什么好怕的。到了快三十的时候,就不一样了。工作之余,时间有了。人闲了,就容易琢磨事儿,还老爱自己吓自己。其次,三十岁的人,慢慢意识到老为何物,爷爷奶奶听不清看不明了甚至走了,爸爸妈妈白发多了。最后,想再折腾的时候,发现已经到了生育培养下一代的年龄,担的责任越来越重,不敢再冒险了。在这种情形下,如果还找到良方来从容应对年月带来的冲击,就会有危机感,害怕老无所用。

经验和精力

一个人随着年龄的增长,经验会更丰富,同时,精力也会减少。所以上了年纪后,要学会利用积累的经验去创造价值,而不是单纯的用精力去和年轻人拼。

明白了这一点,就应该注重经验的积累。如何积累呢?首先,得从自身找出路。做同样的一件事,有的人爱观察,爱思考,可以了解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。也有的人,只注重事物的表面,不加深究,只获取看得见,摸得着的果实。日积月累,前者的经验当然会越来越多。其次,要借助外力。有的环境利于经验的摄取,而有的环境只会单纯的让人变老。一个充满挑战需要开拓创新的环境,和一个整日复制粘贴的环境,它们所蕴含的经验有天壤之别。

所以,作为程序员的我们,要勤于观察,善于思考,特别是在这个各种框架、语言、技术日新月异的年代。拿大数据这个炙手可热的新名词来讲,从之前的Hadoop和到之后的Spark框架,技术革新速度是令人无法想象的。然而,爱思考的程序员们会发现,有些东西,的确变了,而有的东西是没有变的。比如说基于图的数据结构和算法,分布式系统的扩展性和可靠性问题,以及系统性能的测试和优化方法,这些基础通用的懂事是没有变的。Spark的核心思想RDD是一个创新,不求甚解的人只会学习如何使用它,爱思考的人会摸清它的来龙去脉,知晓它的优势和局限。这样一来,牢固的基础和丰富的经验可以帮助很快的掌握新的技术。

谈完思考的重要性,再看看环境,上面说到的开拓创新的环境,是很好,可没有怎么办?答案是看你想不想要。环境是可以争取的,甚至可以自己创造的。

我在现在的公司,在同一个职位干了快有五年了。干了三年后,工作开始漫漫变得重复乏味起来。大部分的时间是我帮别人解决问题,而不是我去请教别人,输出大于输入。为了能创造一个更加开拓创新的环境,我曾经“威胁”老板说,如果再找不到具有挑战性的项目,我就要走人了。后来,在我的推动下,终于找到了让我满意的项目和环境,争取到了和公司架构师们一起做项目,向他们学习的机会。除此之外,我还去参加编程比赛,程序员见面会,主动做演讲。这些都是为了创造互相交流学习的环境。

说了这么多关于经验积累方面的见解,我想简单的谈一下精力。精力会随着人的衰老而减少,这是无法阻挡的自然进程。我们能做的,就是放慢它的脚步。唯一方案,就是运动。相信大家都明白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,我就不多说了。

潜心治学

上面说那么多关于经验的事,只是想从职业竞争的方面说明,老并不可怕,只要方法得当,经验可以转化为不可或缺的优势。加上运动的好了,可以老将出马,一个顶俩。

接下来,说说潜心治学的态度。很多人程序员做了两三年,就想着转行,转产品,转客户,转管理,就好像那些行业不需要养老一样。如果是对编程失去了热情,那么如此做便是无可厚非。但如果仍热情饱满,却因为担心程序员的未来,而转行,那么就没有必要了。

首先,从专家程序员的市场价值来说,他们能够解决别人解决不了的问题,他们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深度。再某些难题面前,一个专家,不能被十个初学者换掉。因为这不是一个搬砖的过程,而是一个修行达没达到深度的问题。除此之外,潜心治学,可以满足人们对知识上的追求,有的快乐并不是金钱所能买得到的,刻苦钻研,攻克难关本身就是一个可以给人以巨大成就感的事情。

潜心治学,成为大家,并非易事,也正因为如此,它是一条可以让人实现巨大自我价值的道路。这样的人,从小的来讲,可以是某些项目的带头人,可以是专利的获得者,可以是书的作者,可以是一个讲师。往大的讲可以是图灵奖的获得者,可以是改变整个世界的人。

结语

哗哗啦啦用了好几天的时间讲了这么多,一是想告诉自己,要沉下心来,做自己喜欢做的事,并且享受这个过程。其次,是要记录下,处在三十岁的这个关口,我对程序员人生的看法。也分享给其他的程序员朋友,共勉。

我是热情洋溢的程序员,王辉。

延伸阅读

我们约好的是十二点见面,后来被推迟了,因为他要见客户。中午饭没能在一起吃,下午两点和他见着了,在分别了三年之后。

我们是老乡,都生在河南商丘。也是在法国求学时的校友,他读博士,我攻工程师。他自己动手作过馒头,从和面,发面,揉馒头,到下蒸锅,确实有一手。后来他学成回国了,带回去了一个媳妇,在法国认识的北京妞。走的时候,他把蒸锅留给了我。我学完直接留在法国工作了。

后来,从朋友圈里得知他创业了。我又找到了他。因为我也有一颗不安的心,即使工作三年之后的我已经过上了小康生活。

两点多见着他的时候,他的面庞依旧是那么的棱角分明。此刻的棱角分明,已不是青春小说里俊美男生式的棱角分明,而是经历过风雨雕琢后的分明。略高的颧骨,加上头上冒出的几撮白发,不禁让我想到沙漠中经受风蚀的石头,几分凉意侵入心中。他的穿着很朴素,要不是知道,我万万不会把他和电视里光鲜亮丽的CEO联想在一起。

他把我们带到了大厦后的星巴克咖啡馆里。我要了杯咖啡,他只点了一杯白水。三年,可以发生很多事情在一个人身上,也可以只简简单单的让他老三岁。不知不觉聊了三个小时,听完他创业的故事,我觉得他的白开水比咖啡浓。

后来,到了大厦的十五楼,他们的办公室,地方不大,四五十平米的样子,摆满了办公桌。进门的时候,大家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我,我看到的是一群年轻并且富有朝气的面孔。一一握手后,我给他们讲了一些我工作中学到的知识和总结的经验。他们听的很认真,不少人拿着小本做着笔记。可以感受到他们学习的积极性。

讲完,大家所有人到楼下吃了西少爷,来自西安的快餐,豆花加肉夹馍。吃完饭,七点了,他们又陆陆续续回到了办公室,赶任务。

我又和他聊了许久,他讲到了他遇到的困难,高高的股份,低低的工资,家人对他的不解,商场的黑暗,技术上的困惑,招人留人的烦恼,管理上的摸索,国外国内的落差。但他很坚定,千难万苦,不曾动摇。

这就是我看到的一个创业者,一个可敬的创业者

工作了四年以后,我升职为高级软件工程师。这里的升职不是管理上的提升,其实我现在只需要管好我自己,而是对一个软件工程师成熟度的认可。一个高级工程师,较之一个刚毕业的新手而言,他应该能够独立的推进一个项目,从技术,到和其他组的交流协作,都能够独当一面。我最近遇到的一个难题,就是如何和产品经理有效的协作来保证项目的进度。后来学习到一个秘诀,就是要别人的承诺。

具体的故事,是这样发生的。我和项目经理,一起制定使用者剧本(user story),会议结束的时候,我们分了工。我的项目经理,要先在这些剧本里,加入验收测试,然后,我再预估它们的复杂度。换句话说,我的任务依赖着他的,他做不完,我就起不了步。

当天下午,大家很高心的散会了。第二天,我问他测试写明白了吗。他说他明天给我,我说好吧。可第三天,依旧没写好。我问他,他又说再等一天。三天过去了,剧本没写好,没测试,我没开工。

后来我的上司看到了,略有不爽,他说,怎么都第四天了,还没有开工。我当时想辩解,说不是我的错,因为我得等别人的活完了才能开始自己的,我是被别人耽误了。后来想辩解也没有意义,特别是这种推卸责任的辩解更没有意义。我的产品经理,当时也意识到自己确实没做好,在第四天,他写了测试。

后来,我找到了老板,高级高级工程师,问他我在这种情况下,应该怎么办?他给我讲了一下他作为新手时犯的错误,也给我说了一个解决办法。

在他是新手的时候,如果他依赖的人太慢,我老板就自己替他人把活做了。这样进度会有,但不是长久之计。首先,替他人把活做了,僭越了不说,到时候万一你做的并不是人家的本意,之后还得重头再来,特别是这种产品经理写验收测试的活,程序员一定要让他们从产品,从用户的角度来写测试,不能以程序员对产品的理解去写。其次,即便替人做的好,可自己的精力毕竟有限,不能作为长久的打算。

所以不可取,那么什么可取呢?回到我的经历中来,第一天,大家高兴散会的时候,不能就那么散了,而要问清楚,你什么时候能给我一个满意的答复,我们需要对方的一个承诺。承诺的远近并不是问题。远了,说明他有优先级更高的事情要做,要么,我不能干等,要么,我们把问题上传给决策者来重新讨论优先级。近了,更好。承诺的重要性在于明确各方的责任点和责任段,是为了更有效的交流,不至于把时间用在等待里。

0%