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辉的博客

是什么让我对未知世界始终充满热情?

所有代码都已开源

作为开发笔记的第一篇,我想给朋友们说清两个事:一是为什么要开发一个博客推荐系统,二是如何开发。

为什么开发博客推荐系统

因为我想帮助写博客的人,让他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。如果你去问一个写博客的人,什么样的生活更好?我敢保证,至少有一个人会说:”我希望我的文章能帮助更多的读者“。如果你找不到一个这样的人,那么你可以来问我,我会一字不差的这样回答你。

作为一个写博客的人,为了帮助更多的读者,最重要的一条是创作优质的文章。但优质的文章不是一天两天的功夫就能写成的。这需要大量的练习,不断的收集读者的反馈,持续的改进。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环,就是读者的反馈。不论是写博客,做产品,还是提供服务,没有反馈,就不可能有质量的提升。如何收集反馈?重中之重是为你的文章找到读者。

为文章找读者,就像为产品找买家一样,属于市场营销的范畴。厂商为产品找买家,做法大家都知道,就是推广。写博客,也可以使用同样的手段:推广文章。博客推荐系统,通过让读者发现新文章,可以增加博客流量,进而收集到更多的反馈。除了在自己的博客上推荐文章,我们还希望,在别人的博客上也推荐自已的文章。自己推荐自己的,容易,那怎么让别人也推荐自己呢,答案就是互惠互利,我给你推一个,你也给我推一个。

希望在上面挖掘需求的过程中,你一直跟着我,没丢。如果万一没跟上,我总结一下,我们要用这个博客推荐系统,帮助博主们以互惠互利的方式,推广文章,收集读者反馈,提升博主影响力,改善博主们的生活品质。

开发将以何种方式进展

开发,我想以开源的方式展开。因为我尝过开源的甜头。我开发过一个小插件,能帮助博主们提升收录质量和速度。分享过算法题,帮助程序员准备面试。还搭建过Scala算法库,帮助竞技人工智能游戏比赛
这些开源软件,不仅帮助我自己提高了自己的开发水平,而且帮我交了很多新朋友。

基于以上的经验,开源这个推荐系统,我想能有下面几个好处。

其一,增加透明度。对于想参与到这个项目中的朋友来说,不论是想学习的,还是想贡献的,开源代码可以给大家一个互相了解的机会。对于想学习的朋友,我觉得除了理论知识以外,能够真枪真刀的练习,也非常重要。网上已经有很多专家介绍如何开发一个推荐系统,但大多的只是局限于理论,偶尔有提到实战项目的,也都是玩具或者封闭式项目。我把安可推荐系统开源,就是想同大家一起,逐渐的完善这个系统。所以看到代码的时候,如果你觉得弱爆了,请不要惊奇,因为项目尚处于起步阶段,我希望它,在实战的考验下,变得越来越好。

其二,寻找合作者。把这个系统转起来,一个人肯定是没有任何指望的,我们需要合作,特别广泛,特别深层的合作。首先就是写博客的博主们。因为系统的核心设计思想,就是基于博主们互惠互利的合作。只有合作,这个系统才能推荐的更广阔,更对读者的口味,如果你也不推荐,我也不推荐,那么大家都还是关起门来造车子。其次,这个系统还需要热情洋溢的程序员,因为这个系统不是一个几行代码的小插件,从架构上来讲它涉及到了前段,后端,数据库,从算法上来讲,我们会用到推荐算法,虽然初期的会比较简单。最后,我们还需要赞助商,投资人,虽然我可以掏自己腰包养活这个项目(目前预算是一年消耗200美元左右)但如果万一用的人多了,消耗就会变得越来越大,就需要更多的资金,不过这都是后话。

最后,增加信任。把代码,算法全部展现给大家,博主和博主之间可以建立信任,因为他们可以搞明白,文章互推的规则是怎么建立的,互惠互利的合作是怎么进行的。除了博主之间,还可以增强读者和博主之间的信任,因为读者能知道文章是如何推荐出来的,能判别是不是标题党,有没有点击的必要。

结语

希望上面两个事讲的还算清楚,能吸引到你的好奇心,来关注这个项目。最后,就把项目的前端后端代码分享个大家。如果你有反馈,欢迎来这里,或者添加我微信公众号。

近一个月来,博客发生了跳跃性的发展。十一月初,每天有四五十的页面访问量,一个半月后,翻了十倍,平均四五百的访问。在这篇文章里,我首先想说一下这次流量增长给我带来的影响,然后分析增长的原因,最后,展望如何让增长势头保持下去。

翻了十倍有什么影响

首先,多了一种成就感,因为服务了他人。比如说,有一位读者要把“学习如何学习”分享给她的上学的女儿。有人从我的“创业失败的经历”中感受到了创业的激情与艰辛。

此外,增加了自信,因为得到了的赞许。在开发者头条上,“学习如何学习”这篇文章成为了当天的精选文章。还有好心人把它投递到了博客园上,成为了编辑推荐文章。

其次,个人形象的改变。有人通过博客看到了我的代码,比如此代码仓库收获了18颗星,进而加深了我是一个热情洋溢的程序员的形象。还有更多朋友知道了我是一个有创业追求的人,找我聊创业的想法。这些朋友很有可能成为以后的创业合伙人。

最后,还捞到了博客开写的第一桶金,有热心读者通过我的链接在亚马逊上买了一本书,我收获了一块二毛钱的分成,谢谢您。

为什么出现了增长

我觉得有两大原因,一是推广,二是文章之间的关联。

我们技术人员大都不太擅长推广,感觉只要把代码写好就行了,有种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清高。可我认为,推广是寻求反馈。本章好不好,酒香不香,自己说了不算,别人喝了才算。酒香,又找到了黄金店铺,这多好,要火的节奏。如果酒别人尝了不香,那也很好,负面反馈能帮助我们提升自己,避免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。

所以必须要走出去,推广!我现在的推广都是手动的,主要是投递文章到极客新闻,SegmentFault,开发者头条(此次十倍增量的大功臣)等等。这种推广方式有很大的偶然性,如果你的文章没有被及时的发现,那么就是泥牛入海,因为像我一样推广的人很多很多。

除了不遗余力的推广之外,此次流量翻倍另一原因,就是文章内链。细心的朋友可以发现,最近的文章结尾部分,有相关文章的连接,引导读者发现更多内容。特别是有一篇好文的时候,这时会出现先让一部分人富起来,然后带动周边穷人发展的效果。

可持续发展

通过以上两部分的讨论,毫无疑问,我会坚定创作决心,因为有那么多正能量。其次就是加大推广力度。如何加大力度?我有一些初级的想法:跨博客相关文章推荐。

跨博客相关文章推荐

用四个字概括,就是礼尚往来。我在我的文章里推荐别人的文章,这叫往;相应的,别人在他的文章里推荐我的,这叫来。礼尚往来,不仅能让我们零成本的推广内容,更能在往来的人之间建立起更多的联系。除了让博客主收益以外,读者朋友们也有了更多发现优质内容的机会。

如何自动化礼尚往来?我们需要一个平台。假设你是一个博客主,你写了一篇文章,想把礼送出去,你可以使用这个平台的相关文章推荐服务,这个平台可以给你推荐一份链接的单子,这其中既有你博客的内链,也有给别人的外链。别人使用这个服务的时候,也会给你的文章发外链,因为我们的宗旨是礼尚往来。

加入我们!

跨博客相关文章推荐,处于初期开发阶段,我在这里这里做了一个调查。非常感谢reuixiy成为首个愿意测试这个想法的朋友。如果你想加入我们,请发邮件hedonplay@gmail.com,或加公众号:王辉的博客。如果你认识写博客的朋友,请转告我们热情的邀请。

Jean-Baptiste Rudelle有两个梦想:创办一家公司,写一本书。他都做到了,公司是风靡法国的Criteo,书叫“他们说这不可能”,讲了Criteo从巴黎的一家沙拉店到纳斯达克上市的经历。

创业我也尝试过,项目获了奖可仍然失败了,这篇文章说说我的经历,和书中的成功经验对比一下,看我学到了什么。

我的不可能

故事从2016年初春开始,我的一个同事加老乡,神秘兮兮的问我,要不要搞点事情。他说团队不错,有美工,有市场,不是程序员单干,但出于保密的要求,他没有告诉我具体做什么。一周以后在法国国家图书馆,我见到了牵头人,大家互相赏识,当场就牵手成功。项目是开发一款绿色的陌生人社交学习应用,帮爱学习的人找到学习的伙伴。

接下来的2016年夏天,美工,程序员,产品经理,视频制作员,大家加班加点的准备“春晖杯”法国分赛区的创业大赛。团队中都是在校学生和在职员工,只能利用晚上和周末的时间赶项目。那个夏天,我几乎不和朋友见面,像消失了一样。付出得到了回报,我们斩获了一等奖,赢得了秋天参加江浙人才交流会的入场券。然而,初战告捷的背后,我们丢失了一员大将,因为项目上无法调和的分歧。

获奖之后,加上人员上的调整,我们度过了一段困难的日子。参赛之前,大伙有目标,有任务,商业计划书要写,应用要上线。可比赛毕竟只是比赛,项目的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能不能创造财富。秋天到了,我们从巴黎到了江浙,怀揣着邂逅投资人的愿望。江浙确实举办了一次盛会,可除了参加了几次路演,给领导们的讲话鼓了几次掌,加了几个微信群之外,我们并没有找到愿意陪我们走上一程的投资人。

在徘徊中,又有人离开了团队,这时已经是2016年的冬天。江浙三日游之后,我们意识到必须推广应用,吸引用户,验证模式。没有资金支持,没有充裕时间,我们很难走下去。我完全可以理解,当时任何一个人做出的离开团队的决定,因为人到这时候,只能用身心俱疲来形容。一次接着一次的推广,我们怀着希望出发,载着失望归来。虽然受测用户嘴上说着我们的产品好,却留不下日活。

摸索中,2017到了,春节过后我们说,如果要继续下去,必须拉到投资。就这样,在创业进一年之后,我们第一次触碰到了那个话题:团队的股权结构。一个没有股权结构的团队是拿不到投资的。可一款没有日活用户的应用,拿到投资谈何容易。

2017年的春天,故事从春天开始,到春天结束,失落,迷茫中夹杂着一丝解脱。

他们说这不可能

途中,有人告诉我,你们的项目不可能,到最后我都没有信。Jean-Baptiste Rudelle把Criteo变成了可能,并把它写成了一本书,让我们看看他是怎么做到的。

借力投资人

Jean-Baptiste有两个合伙人:Franck和Romain,走廊里认识的。可在这之前,他先去见了投资人。投资人听完报告后,说要商量一下才能给结果。出门等待的间隙,Jean-Baptiste在走廊里察觉到有两个人的谈话内容和他的想法很像,就去接触了他们,三人最后走在了一起。我这里重点想说的是,在没有产品,合伙人的情况下,Jean-Baptiste首先见的是投资人。而我们是在团队在发展到十多人,参加了比赛,获了奖,上线了产品,申请了专利之后才开始找的投资人。

这其中的一个原因,就是担心前期身价太低,把自己卖的太贱,想等着估值高的是时候再引入资本。没有资金,大家只能兼职硬撑着。这不仅不利于长期工作,而且束缚了产品的迭代速度。

找投资人就像做销售一样,所以能拉来引投资的人是团队中重中之重的人才,Jean-Baptiste并没有像其他两位那样贡献了精妙的算法,但这并不妨碍他是公司的第一大股东。

转型

在初创企业里,有一个专业术语叫Pivot,意思就是当产品行不通的时候,要大胆转型。Criteo起初是因为Jean-Baptiste做完沙拉后看了一部烂电影,想搞个评分系统给人们推荐好看的电影。除了推荐电影外,他们还推荐过博客,一直到今天做实时动态广告的推荐。所以说,起初的点子重要吗?世界上最不缺的就是点子,缺的是能快速转型的团队。Jean-Baptiste在创建Criteo之前已经有过几次创业经历,之前的经历中,当转型的时候,总会遇到阻力,团队认为转型不可能。而在和Frank和Romain的合作中,后面两位可谓转型的好手,两个月就把原来的电影算法转成了博客算法,再到之后的广告算法,都是神速。

我们虽然也调整过几次路线,从最初的学留学知识,到百科知识,一直到最后的星座知识,但基本的模式都没有变,另外就是转型周期过长,我想这和大家兼职,不在一起工作都有关系。

共享成功

21世纪我们能共享什么?我们可以用Airbnb共享房子,用滴滴打车共享车子,用迪拜共享单车,用某某共享雨伞,共享马扎,最近又听到共享娃娃机。共享是一种哲学,在创业的过程中,你还能共享什么?共享成功!Jean-Baptiste最初就认识到,创业不是一个人的事,要吸引人才,就要共享股权。具体数字我不知道,Criteo的初期的几百个员工都拿到了股权。有的创始人害怕失去对企业的控制,不敢把股权放手出去。可凡事都是相互的,你不想别人分了你的蛋糕,那别人就不会全心全意的把蛋糕做大。一个饼干的百分之百还是一个饼干,一个市值上亿的公司,持有百分之一,就可以让你变成百万富翁。

我们的团队,由于股权问题研究的太晚,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,大家都不知道各自占了多少,我想这在一定程度上,影响了团队的稳定。

企业家情怀

接下来说的这两条和创业关系不大,Jean-Baptiste讲了点情怀。

富人税

每个人都有他的烦恼,穷的时候想着填饱肚子,富的时候,想着避税。书中的一个桥段,非常形象,说Jean-Baptiste在他的大别墅前,看到了两个人从保时捷跑车里走出来,成功人士的打扮。其中那个女的,很自然的问Jean-Baptiste有没有把收费站的发票留下,能不能把发票给她,这样她可以充做企业开销可以减税。

互联网革命创造了巨大的财富,本以为它会帮助整个社会更上一个台阶,然而财富却掌握在少数人的手里,并没有对社会产生多大影响。我上一年去三番参加JavaOne的时候,就被那么多露宿街头,步履阑珊的流浪汉给惊到了,举世闻名的San Francisco同时出现了天堂和地狱。Jean-Baptiste应该是一个社会主义者,他愿意交更多的税,去降低这个社会的贫富差异。

不需要看价签的时候

在书的最后部分,Jean-Baptiste问了一个问题,当你买东西再也不需要看价签的时候,你会怎么安排余下的生活?当然,我们说的不是买袜子,买肥皂的时候,是当你在巴黎买房子的时候都不在意价钱的时候。这里卖个关子,我不说他的答案了。如果你励志做一个企业家,你可以想一想你的答案!

后话

虽然创业失败了,但我从中受益匪浅。创业本身,无论成败,都是一段宝贵的经历。我结识了那么多有理想,有才华的青年。团队中如今有人去了Amazon,有人去了Criteo,(有谁找工作,我可以帮助找他们内推),还有人把自己的头衔变成了博士。期待再次扬帆启程!

当下还有什么比机器学习,深度学习,人工智能更火?除了教机器学习,不妨也教教自己。拥有一个高效的大脑,可以帮你学习一切知识。所以我上了Coursera上至今最火的一门课(顺利拿到证书):学习如何学习。下面分享几个非常有用的技巧。

本文略长,如果一次看不完,建议你回头再来,因为每个技巧都很重要。

为什么学习如何学习?

高中毕业,流行互赠留言。有人认为我是一个真心享受学习的同学。当时的快乐,来自好成绩和别人的好评。如今,三十多了,早已没有考试,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爱学习,因为学习让我能挖掘藏的很深的美丽。你学习的动力是什么?

注重过程而非结果

这是一个容易激起辩论的话题:到底是过程重要,还是结果更重要?不同的情景,有不同的答案,在学习这个领域,过程更重要。

首先,专注于过程,可以减少心里打击,治愈拖延症。对于人脑来说,学习并不是一件让它感到舒服的事情,毕竟你在绞尽脑汁思考一些从来没有思考过的问题。万一你学习的新知识,很难,比如深度学习,你一时半会领会不了,就会有一种挫败感。一旦有了这种心理打击,你就很有可能患上拖延症,找各种借口逃避啃硬骨头。这都是注重结果的弊端。因为你过于关注是否学会,而忽略了微小进步。注重过程,忽略结果,就不会有这种烦恼,因为你压根也没期待着掌握些什么,只要把时间用够就行了。

其次,专注于过程,更有利于知识的积累,培养长远目标。俗话说的好,一口吃不成胖子。暗示事物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。很多知识复杂度极高,从本质上来说,不可能一下子都被消化掉。所以在处理这种知识的时候,注重过程,可以鼓励我们建立长远目标,一点一滴的积累。道理,就不多说了,古文“劝学”讲的不能再清楚了。从实践上来讲,比如一年前,当我在法国最佳程序员比赛里获奖的时候,我就突然意识到积累的效果显现了

当下,我仍在积累,每天花一到两个小时做程序员面试金典书中的算法题。请注意,这是注重过程而非结果的核心。我没有要求自己每天要做出来一道,而是说花一到两个小时,做到哪是哪。时间用完了,有可能做出来了三道,也有可能一道都没做出来。如果你也喜欢算法,和我一块积累吧,来我的Github算法仓库

休息并非浪费时间

有一次,我练一个算法题(132模式),苦思冥想,不得其解。一气之下就去游泳了。在用泳池里吐气的时候,灵感突然上来了,游完回去直接给搞定了。

我所描述的这个经历,是“学习如何学习”中非常核心的一个概念。就是大脑的专注模式和分散模式。当你苦思冥想的时候,你使用的是大脑的专注模式,这种模式有利于高相关度的概念,但很容易让你陷入思维的孤城,无法调兵遣将。在大脑的分散模式下,你没有特殊的目的,悠闲的徜徉于你大脑的各种分区,灵感更容易在这种条件下闪现光芒。

更为神奇的是,大脑会在你睡觉的时候,充当整理员的角色。它会打包处理你白天学到的知识,归类,总结,清洗,甚至碰撞出新的火花。德国有机化学家,凯库勒梦见猴子,创造苯的环状结构,是科学史的一段佳话。

知识碎片

开发一个知识碎片,就好像是学习一个泳姿。当你学习自由泳的时候,老师会一步一步的教你,打腿,划水,换气。而当你成为自由泳能手的时候,所有动作一气呵成,你根本不会再去想细节。如果你很有天赋,成为了混合泳高手的时候,什么蛙泳,仰泳,蝶泳都成为了你的知识碎片。知识碎片,就是有这样的魔力,我们可以通过不断的练习,把复杂的技能,概念打包转换成你直接可以消费的小单元。小单元一旦信手拈来,你就可以它们为基础再创建新的更大的碎片。

谈到这里,我想拿个算法举例,要不大家以为我是游泳运动员呢。比如说你通过勤学苦练掌握了二叉堆(这是我目前最喜欢的数据结构),把它用的得心应手。当你在学习最小生成树的时候,二叉堆就成了你的一个知识碎片,稍加功夫,你就能学会Prim算法。当你把最小生成树也用的炉火纯青的时候,如果你遇到了一个分堆(clustering)的问题,最小生成树就成了你的知识碎片。所以这是为什么,作为程序员,你要投资数据结构,积累你的知识碎片。

“我学会了”的假象

这个假象,是人们自我安慰的一个体现。你看完了概率论的一本书,觉得知识都学会了。可没过多久,你就把贝叶斯条件概率的公式给忘了,你又回去重温了一遍,告诉自己这次是真的学会了。那现在给你个挑战,看看你能不能把下面的这个概率算出来。

说,你有一个袋子,里面装了两枚硬币。其中一个是正常的,一个不正常。你闭上眼从里面拿一个,它是正常硬币的概率是50%,不正常的也是50%。正常硬币,投掷一次,得到正面反面的概率各50%;不正常的,有40%的概率得到正面,60%的概率反面。现在,你闭上眼从中取了一个硬币,投了一次,拿到了正面,问这个硬币是正常硬币的概率。

如果这个题的解法,对你来说没那么明显,那么我强烈建议你使劲的回想你概率里学过的知识,而不是回头去翻公式。如果你能回想出来,那么说明你真的掌握了,否则你之前是给了自己一个学会了的假象。

真正的学会一个知识,不能只靠被动的去看,去听。而是要主动的去回想,去创造,或者看你能不能把你的知识传授给别人。有一次在知乎上一个人问有哪些优秀的Java开源项目最值得阅读?,我的第一反应,就是这种人很容易就陷入“我学会了”的假象,别人的代码读的再多,自己的大脑没有用力的思考挣扎过,那还是别人的东西。

总结

学习如何学习,是可以让你受用一生的技能,特别是对爱学习的你来讲。技巧先分享到这,记住千万不要给你“我学会了”的假象,实践出真知!

在看吴军老师的数学之美之前,我已经开始意识到数学的重要性,前面写了一篇计算机中的数学。迫不及待的看完之后,收获巨大,特别是最后明白了吴军老师写作目的的时候,备受冲击。吴军老师希望我们做软件不要再凑了,而是从数学中找简洁的方法。

书中有好几个问题都讲的特别精彩。比如搜索问题。吴军老师在讲解问题的时候,更注重技术中的“术”的部分,所谓“术”,就是认识问题的角度,解决问题的思路。而“技”强调的是在找到方案之后,如何把方案付诸于实践。拿搜索来讲,搜索面临两个问题,一个是页面和关键字的匹配问题,一个匹配成功的页面之间的页面排名问题。比如说,你搜数学之美,搜索引擎会首先筛选出和这个问题相关的页面,然后在这些筛选出来的页面里给你提供最有可能让你满意的页面。能把搜索问题,提炼成上述的两个小问题,就是“术”的部分,和“技”无关。

如果你的任务,是设计一个页面排名的方案,你会怎么设计?真的推荐你想一想,看看你是用凑的方式,还是会从数学中找到灵感。如果是凑的话,你会怎么凑。在我读这本书之前,我只知道凑。我的思路可能是设计一个打分函数,对每个页面进行打分,分越高越好。其中打分的部分包扩,页面字数的多少,字数多的,讲的就更深;还有文章的作者,越出名的作者,写的文章质量越高。

百度的李彦宏,谷歌的拉里佩奇都思考过这个问题,并且还写了论文,开了公司。这本书里吴军老师讲了拉里佩奇的PageRank算法,里面用到了图论,线性代数,概率论,收敛的证明,分布式计算MapReduce。

搜索问题,只是其中的一个例子,如果你想知道语音识别是怎么设计的,信息论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,如何摆脱凑的局面,那么这本书会给你带来很多启发。

如何找带环的单链表里的环入口点?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,解完之后,会让你感觉算法很美,很享受。其实已经有很多人谈这个问题的解法了,这里我主要想结合Canvas动画,让你更生动形象的感受这个问题的美妙。

具体问题是,给你一个含有环的单链表,求环的入口点。比如我们有一个链表,从0一直链到16,然后16转过身来又链到了5。这个链表里,5到16组成了一个环,环的入口点是5。

我在解这个问题之前,知道如何判断单链表是否有环,利用的是龟兔赛跑法。所谓龟兔赛跑,指的是用两个指针,兔子(蓝色)每次移动两个节点,乌龟(红色)每次一个,如果有环的话,兔子和乌龟有朝一日都会进入这个环。由于兔子比乌龟跑的快,他们在环里,肯定会相遇。

知道了如何判断是否有环,离找到环入口点就不远了。其实环的入口点,和他们在环里的相遇点是有关系的。现在停下来想一下,他们会在哪里相遇?如果想不通的话,就多跑几下上面的Canvas动画。

下面是用Java解的这道题:

1
2
3
4
5
6
7
8
9
10
11
12
13
14
15
16
17
LinkedListNode detect(LinkedListNode head) {
LinkedListNode runner = head;
LinkedListNode walker = head;
while (runner != null && runner.next != null) {
runner = runner.next.next;
walker = walker.next;
if (runner == walker) break;
}
if (runner == null || runner.next == null) return null;

walker = head;
while (runner != walker) {
runner = runner.next;
walker = walker.next;
}
return runner;
}

我想结合两个概念来谈职业规划,一是服务精神,另一个是技术。我想说明的结论是,技术需要服务引领,服务需要技术驱动。一旦理解他们之间的联系,职业规划就很容易谈了。

为什么要结合两者谈?首先,作为一个热情洋溢的程序员,我工作已有六年,主攻低延迟,高性能的金融市场数据系统。对技术的追求是执着的,除了白天敲代码,业余还参加各种算法比赛,上公开课,写技术博客。因此,不可能避技术不谈。其次,我开始意识到服务精神的重要性,我体会到培养服务精神,有利于超越自我,有利于搭建反馈循环,让别人喜欢用你做的产品,给你带来快乐。

技术的困境

技术,对于一个程序员来说,是一件美好,令人着迷的东西。你看看知乎上,有人问,有没有一段代码,让你觉得人类的智慧也可以璀璨无比?, 还有人问你认为最优美的数据结构是什么?。就像欣赏一件艺术品一样,你可能深深的折服于某个拥有对数复杂度的数据结构,你可能会享受微妙级低延期给你带来的快感,你可能自豪于你所向无敌的智能战斗机器人。

技术是一个有魔力的东西,可以给你带来快乐,但它也有困境。当你倾注了你的青春开发出的产品没人用的时候;当你写了上万行代码却未得到一个赞美之词的时候;当你面对着层出不穷的技术怎么学也学不完的时候;你会无助,困惑,感叹什么时候是个头。

这是技术的无力的一面,技术的困境。为什么?因为我们过分的看重技术,以为事情的成败,取决于技术的优劣。以为只要我学的越多,我就能立于不败之地。

服务精神

深爱技术的人,往往特别单纯。为了技术信仰,可以挣的面红耳赤。我曾经就有过类似的经历,当时以为是不善沟通,并且还参加了一个非暴力沟通的培训,其实是忽略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原因,就是缺乏服务精神。

所谓服务精神,在我看来是一种意识,一种指导思想。就是当你做事情的时候,是不是先想到你服务的对象,是不是想着如何让它们满意。在服务行业里,这很容易辨别,不管是在餐馆,理发厅,还是水果店,你都知道你服务的对象是谁,因为他们会出现在那里,并且你能从他们的是否有笑容中判断他们满意了吗。

而在软件行业里,很多程序员接触不到最终客户,因此往往易缺乏这些意识,更糟糕的是,有些程序员认为他们的服务对象是技术不是人,体现就是他们不善解人意。

技术和服务

最近对我感触比较大的一件事是云栖大会上宣布成立的达摩院。马云说,阿里巴巴要有社会责任感,要把阿里的技术,阿里发展带来的红利更好的服务于社会,服务于人民。在别人看来,好像在说大话。可这些话却深深的触动了我。对于一个在服务精神上开始觉醒的人,这无疑是一颗定心丸。当一个人,一个企业,都要富可敌国的时候,仍然想着要服务别人,对于普通的我呢。

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,达摩院的第一批员工有谁?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技术人员,都是在各自领域出类拔萃的人才。为什么?因为他们要解决的问题,是全社会,全人类都关注的问题。我们服务的对象越高,所要求的技术水平也就越高。

在说一下第三点,就是达摩院的盈利模式。他们不是漫步目的的搞科研,他们要解决实际问题,解决实际问题,服务于他人,既能带来利润,又能带来快乐。所以,只有技术,没有服务,也是生存不了的。

这就是我开篇的时候所说的,技术需要服务引领,服务需要技术驱动。

职业规划

在我们理解好了技术和服务之间的关系之后,我们在职业规划上就不难做出正确的决定。

如果你是一个热衷于技术的程序员,那么不要纠结这条路能走多远,不要顾虑要不要做管理。因为如果你立志接解决当今社会所存在的问题,你必将找到你的用武之地,看看达摩院的那些技术流们。

如果你还在忧虑,好多新东西学不完,那么请把你的关注点放在如何提高你的服务质量上,他可以更好的知道你该如何学习,学什么。

0%